噢!馬達加斯加蟑螂死掉了。10月29日,大概五歲。
難道是冬眠嗎?那天他們來家裡玩問起蟑螂。
一定是放在窗戶旁邊的關係,冷風颼颼,它一動也不動了。

最近的"功課",一直讓我想起失戀的時候的非現實感,
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那只有一個的事實 (truth)
例如:失戀的前三天早晨睜開眼睛,都要告訴自己一次"事實"
然後大概一週之後才會漸漸習慣,然後才可以自然的起床刷牙洗臉。

是該進行到後現代主義了 (post modernism)
很常聽到,卻有點難定義的主義,有的人覺得是因為很沒個性才被歸類到這兒。
特點大概是:拼貼(破碎)、曖昧(模糊不清)、
解構(後結構)、無邏輯(分散的)。
至於時間,每個國家發展不太一樣,所以暫不侷限在年代。
但是說回來,其實只要知道自己要說的是什麼,
確實用"後現代"被形容或是去形容些什麼是有必要的。
現代主義的人講求的是永恆性、整體性的,在範疇內表現思想。

後現代主義的特色呢?說得很絕對,但是模糊不定噢!
例如Baudrillard, 他在1991年一月發表了一篇評論:波灣戰爭不會發生
他就是想問波灣戰爭;真的正在發生嗎?
於是他之後索性確信的說:波灣戰爭不曾發生。

三年前翻過他的《波灣戰爭不曾發生》La Guerre du Golfe n'a pas eu lieu
老派的現代主義評論家無法接受,說他犬儒 (cynicism)、說他反現實、
說他理想主義。我覺得其實恰恰相反,Baudrillard是要告訴人們:
如果人們無法徹底的質問事件的真實性,就只不過是另一種默從。
(所以犬儒的是現代主義評論家?)

他算是反對理性主義的人,怎麼說呢,
他只是想問什麼是真實 (what is real?)
他設想了很多模擬 (simulation)、過度真實 (hyperreality)
因為他太好奇事件中發生的規則和不規則了。
例如:在過度現實的模擬中,
我們活在這個時代 (假設是過度現實的時代),
那我們周圍的物體和外觀就不會有差異性,

再白話一點過度現實物體的事件,就沒有一般現實產生差異這個問題,
為什麼呢?因為過度現實會讓一切"過度現實"啊。
對!要討論"現實",就是一種繞口令。
真的有點很難懂,總之大概就是 "所有的事情不曾發生,但是會一直存在著"。
他說的是真的假的呢?沒有標準答案噢。(這也只是我自己的理解)

所以說呢,事實就事實,不同的現實中都存在一樣的事實。
例如:以平行時空來說,這邊的現實我失戀,在那邊的現實我也失戀。
失戀是一種事實,現實可以有很多個,甚至不用存在。

最近讀的這些人幾乎都是法國人,
上個禮拜和法國同學J交換電影,
後來回家之後他說你給我的電影裡有三部的片名有"巴黎'
我喜歡法國啊, but Paris 我答。但片名嘛,
片名如果是什麼什麼南特還土倫,實在太難了。
就好像"艋舺"對外國人來說應該不知道那是地名吧。

後來對話加入了會法文的K,
竟然有些英文單字講不出的時候要講法文,
於是會突然一起討論某一個法文字的發音,
(當然通常不會是多正經的單字)
好像WASABI那部電影,太有趣了。

嗯然後 "功課"沒有必較少的趨勢,
不過關於一則會一直在那裡的事實,
我漸漸已經可以自然的醒來。

『不能把疲憊放進心裡面喏。疲倦或許可以支配身體,但心必須自己掌握好。』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ovo20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